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简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hereditary symmetrical dyschromatosis)又称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acropigmentatio symmetrica)、对称性点状和网状白斑病(leucopathia punctata etreticularis symmetrica)、Dohi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acroigmentation symmetrica of Dohi)。幼时发病,临床表现为手、足背及四肢部出现点状色素沉着斑。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对称性点状和网状白斑病,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病
- 皮肤
- 无传染性
- 40%
- 男性多于女性。该病起于婴幼...
- 雀斑,水平掌褶纹(通贯手),色素异常
- 抑郁症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有
- 皮肤科
- 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 3-6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800-2000元)
- 尿常规,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皮肤颜色
- 常见药品
- 维生素E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好发于四肢末端,皮疹为点状至扁豆大小的褐色斑,不相融合,似雀斑。夏季日晒后颜色加深。轻者仅限于手足、背部;重者可发生于面部、前臂、胸背、腹部;口腔黏膜亦可发疹,无自觉症状。手足背处间杂有网状白斑及色素斑点。该病男多于女,婴儿期发病,同一家中有相同患者,有的患儿可于生后甲皱襞处或手指远端出现色素脱失。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为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见于亚洲人,可有多种遗传型,与近亲结婚有关。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疾病预防:
本病属于先天性染色体异常性疾病,其次本病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本病无法直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孕期应做到定期检查,补充充足的叶酸以及其他维生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本病的发生。
疾病鉴别:
应与Kitamura网状肢端色素沉着症、血管性萎缩皮肤色素异、着色性干皮病相鉴别。重点应与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相鉴别,血管性萎缩皮肤色素异常的特点: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主症为皮肤萎缩、棕红色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伴有先天性白内障。两者病变具有相似性,但病理学检查不通,可以进行区分。
疾病检查:
本病好发于四肢末端,皮疹为点状至扁豆大小的褐色斑,不相融合,似雀斑。夏季日晒后颜色加深。轻者仅限于手足、背部;重者可发生于面部、前臂、胸背、腹部;口腔黏膜亦可发疹,无自觉症状
组织病理:色素沉着区表皮基底层色素颗粒增多,真皮中噬色素细胞增多,而色素减退区则少。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般治疗
一、治疗
尚无特殊疗法,可试用5%二氧化钛霜,口服维生素E。中医治疗可口服生薏米,外搽10%白术醋剂。避免日光暴晒。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疾病护理: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一般护理
饮食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牛奶、甲鱼等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易消化的滋补食品。少吃油腻过重的食物;少吃狗肉、羊肉等温补食物;少吃不带壳的海鲜、笋、芋等容易过敏的"发物";少吃含化学物质、防腐剂、添加剂的饮料和零食。忌食过酸、过辣、过咸等刺激物。
疾病饮食: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饮食原则
宜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注意加强营养,多吃点高蛋白的食物,如蛋类、牛奶、豆浆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酒类、生葱姜蒜等。忌发物,如牛羊肉、香菜、香椿等。发物可延缓溃疡面的愈合时间。香菜、芹菜久食引起光过敏,使患者面部红斑皮损加重,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