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球菌坏死简介:链球菌坏死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感染所致的、以皮肤片状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故又称急性链球菌性皮肤坏死。β-溶血性链球菌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其在培养基中能产生溶血素,使菌落周围出现宽而透明的溶血环。侵袭人体可迅速破坏局部组织,向四周扩散。进入血液则可导致溶血反应。本病初起以局部皮肤的红、肿、痛为主要表现,极似丹毒,又有坏死性丹毒、医院坏死之称。可发生于四肢创伤之后,亦可无明显的外伤史。青霉素问世后,本病已罕见。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坏死性丹毒,急性链球性皮肤坏死,医院坏死
- 皮肤 血液血管
- 无传染性
- 85%
- 好发于四肢有创伤者
- 感觉障碍,皮下组织水肿,发烧
- 败血症肾损害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皮肤科
- 药物治疗、支持治疗、手术治...
- 4-6周
- 市三甲医院约( 800-2000元)
- 血培养,七叶苷水解试验
- 常见药品
- 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胶囊,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头孢氨苄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畏寒、发热 感染初起病人即感畏寒、发热,脉细速和疲倦乏力等全身症状。
2.红肿、疼痛或感觉障碍 感染局部的皮肤红肿,化脓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局部疼痛。若皮肤内的感觉神经被破坏,亦可表现为皮肤感觉障碍。
3.血性分泌物 2~4天后皮肤暗红,形成水疱,内含血性浆液和细菌,无恶臭脓液。
4.溃疡形成 病灶部逐渐坏死、干结,外貌酷似烧伤的焦痂。感染不累及肌肉和骨骼等深部组织。坏死的皮肤在2~3周后脱落,形成溃疡。
5.皮下组织肿胀 因细菌扩散因子的作用,感染在坏死的皮下迅速蔓延,致筋膜间压力迅速增高,皮下组织肿胀、疼痛加剧。
二、诊断
1.临床典型症状 局部红肿、疼痛和稀薄的血性分泌物;表皮坏死干结,皮下组织肿胀;全身中毒症状重。
2.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高;分泌物涂片染色,可见链球菌;细菌培养符合溶血性细菌的特征。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链球菌坏死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组织所致的局部感染,好发于四肢有创伤者,亦有人无明显的外伤史。Meleney认为,本病是Schwaltzman过敏反应。
二、发病机制
β-溶血性链球菌侵及皮肤,释放透明质酸酶,使皮肤细胞间质溶解,细菌在皮肤组织内迅速繁殖、扩散。皮肤小血管因感染而破坏、红细胞渗出和小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皮肤细胞的损伤,致皮肤组织发生水疱、浆液渗出和大片坏死,浆液中含有β-溶血性链球菌;皮肤附属器及分布的感觉神经末梢,亦可受累损伤。数天后,坏死组织干结、变黑,形成酷似烧伤的焦痂。2~3周后坏死的皮肤细胞脱落,形成溃疡。溃疡表皮全层缺损,可伴部分真皮甚至皮下脂肪缺损,溃疡边缘潜行。
疾病预防:
应避免黏膜、皮肤软组织及上呼吸道感染,特别是局部创伤和术后应注意伤口的处理;宜及早发现感染灶,并选用适当抗生素治疗。在月经期女性要避免使用高吸附能力的卫生棉条,要使用低吸附能力的卫生棉条,做到4-6小时更换一次,并尽可能使用卫生巾。在更换卫生棉条前后要洗手,卫生巾和卫生棉条要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要放在阴凉潮湿的卫生间内。不要一次放两个卫生棉条,睡觉前要更换新的棉塞。身体内的填塞物和引流条要及时更换。避免皮肤损伤,同时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防止感染。
疾病鉴别:
1.蜂窝织炎 有明确的外伤史,或其他部位的皮肤感染史;感染发生在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较少形成水疱和坏死性焦痂,脓液有恶臭。
2.丹毒 是β溶血性链球菌侵及淋巴管网所致的感染,局部皮肤有玫瑰色斑,伴近侧的淋巴结肿大,感染局部与正常组织界线较清楚,较少化脓。
3.梭菌性肌坏死 有深部组织损伤的病史,致病菌为厌氧产气荚膜杆菌,故肿胀的皮下组织含有大量气体,脓液有恶臭。
疾病检查: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升高,常>10×109/L。
(2)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计数升高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升高。
2.细菌学鉴定
(1)涂片镜检:取病灶分泌物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符合链球菌的形态特点。
(2)分泌物培养:取病灶分泌物接种于血平板上,分别做需氧及厌氧培养。有助于鉴别是β-型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
(3)血液细菌培养:用硫酸镁肉汤培养液,呈沉淀生长,且有自下而上的溶血者为β-溶血性链球菌
3.糖类分解试验 能分解蕈糖者,对明确人类溶血性链球菌有意义。
4.菌种鉴定试验 有助于鉴别链球菌的类型
(1)马尿酸钠水解试验:有色三苯甲酸铁沉淀生成者,为β­—溶血性链球菌。
(2)牛乳美蓝试验:美蓝还原为美白者为粪链球菌和乳链球菌。
B型超声:有助于了解皮下组织侵害范围,帮助鉴别梭菌性肌坏死。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链球菌坏死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大剂量抗生素 手术实施前即应给予大剂量、有效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与甲基苄啶联合使用,对链球菌有良效。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万古霉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2.切开引流 早期即需手术,将皮肤潜行病变部分及皮下完全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必要时切开筋膜减压。伤口充分敞开,以大量抗生素溶液冲洗。每日更换敷料。有时需多次手术,才能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皮肤缺损部分待创面清洁后可行植皮术。
3.一般治疗
(1)支持治疗:卧床休息,提高病人身体素质;加强营养,供给易消化、富营养食物;全身症状明显者对症治疗。
(2)抬高患肢并制动,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二、预后
病初起,症状不典型,诊断有一定的困难。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较强,病情发展迅速,全身中毒症状重,若处理不及时死亡率较高。
疾病护理:
链球菌坏死一般护理
一、营养合理:食物应当尽量做到多样化,粗细粮搭配均衡。多吃豆类,蘑菇类食物。
二、营养丰富: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食物。
三、新鲜清淡饮食:不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提倡多食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选择口味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适当多喝酸奶,蘑菇汤,海带汤,黄花鱼汤。
四、少食发性、刺激食物:少吃牛羊肉,狗肉,鸡肉,鱼虾等发性食物,不吃煎炸熏烤的食物,不吃味重的食物。忌烟、酒,不吃辛辣、粗糙的食物。
疾病饮食:
链球菌坏死饮食原则
1.链球菌感染需要注意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点番茄、胡萝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时可以适当的加强营养,多吃点豆浆、鱼类等,但要注意不宜食入过多的糖和脂肪,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多与糖代谢和脂代谢有关,多脂多糖的食物能使病情加重。
2、精神要愉快,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避免压抑。
3、适当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活动,如爬山、散步,跳舞等。
4、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服用,提高免疫功能,改善体质,不生病或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