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角膜炎)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简介: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角膜炎亦称流行性出血性结膜角膜炎(picoRNAviral keratitis),是一种传染性极强,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引起过暴发流行的急性结膜角膜炎。本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伴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利福定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潜伏期短,一般为24h左右,最长不超过3天。

  2.自觉症状:起病急,开始时可为单眼,但迅速累及双眼,发病后即出现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分泌物初为浆液性,以后变为黏液纤维素性。一般病情于1~2天发展到顶点,3~4天后逐渐减轻,7~10天后恢复正常。有的病人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

  3.眼部表现:

  1)眼睑肿胀:轻重不同,所有患者都可发生。其肿胀为水肿性,不伴红痛,数天即可消退。

  2)球结膜下出血:发生率高达70%以上,好发部位在颞上方,出血多为斑点或片状,色鲜红,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膜下都有出血,与外伤性结膜下出血相似。出血多在1~2天之内发生,轻者1周左右自行吸收,重者需1个月后才能吸收。临床上根据结膜下是否出血分为两型:

  ①出血型,多见于年轻患者。

  ②水肿型则见于高龄患者。

  3)滤泡形成:早期因睑结膜高度充血而不明显,3~4天后待充血消退,才发现下穹隆部有较多细小滤泡形成,较EKC少而轻。

  4)角膜病变:

  ①多发性角膜上皮糜烂:发生率高。发病3h后角膜上皮即可出现针尖大小的多发性上皮糜烂,呈散在或排列成条状、片状分布,是引起眼痛、异物感的主要原因。3~4天后可自行消失,少数持续2周以上。

  ②表层点状角膜上皮病变(SPK):30%左右的患者结膜炎消退后出现SPK。通常只有数个浸润点,多在角膜的中心部,必须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才可发现。多数在1~4周后自行消失,很少引起EKC所致的上皮下浸润,一般不造成视力损害。糖皮质激素点眼,数天内即可消失。

  5)其他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4.本病可由EV70和CA24两种病毒引起,其临床表现很难加以区别。根据文献资料统计,CA24造成的结膜下出血(84%)比EV70低(98%)(P=0.01),出血程度也是前者低于后者,然而前者比后者更易出现全身症状。

  本病在流行时期诊断不难。但在流行初期或散发病例,如不注意,可与其他病毒引起的结膜炎(如腺病毒3,4,11型所引起的流行性结膜角膜炎)相混淆,故需加以鉴别。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本病是由小RNA病毒属中的肠道病毒70型(enterovirus type70,EV70)或柯萨奇A24变种(coxsackie virus A type24,CA24v)所引起。病毒直径20~30nm,1969年首次发现,迄今全世界已有近100万人感染此病。

  二、发病机制:

  1.病毒由肠道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咽部的上皮细胞及附近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达一定程度后侵入血循环中,形成第1次(次要)病毒血症,此时患者可出现轻度不适或全无症状。病毒随血流进入各种靶组织,并在其中继续繁殖,导致组织细胞发生损害;同时再次侵入血循环(第2次或主要病毒血症),使各种靶组织又一次遭到病毒的侵袭。临床症状一般发生于组织细胞损害出现后及第2次病毒血症时。

  2.组织损伤主要通过病毒在细胞内复制产生抑制因子,抑制细胞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而导致细胞破坏。但在某些肠道病毒中,免疫应答引起的组织损伤可能是疾病迁延的原因。如在心肌炎时早期组织损伤可能由病毒复制引起,后期病变则与免疫应答有关。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一、预防:

  在流行期间,其主要措施为:

  1.个人卫生 不用脏手揉眼,实行分巾分盆。

  2.公共卫生 要对游泳池、浴室、理发店以及集体单位的浴池和洗脸池严加卫生管理。

  3.隔离传染源 对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播。在本病流行期间,对于车站、码头应加强检疫工作,严禁病人外流。

  4.在没有肯定有效的抗病毒药前不要乱用“预防性眼药液”,以免交叉感染。

  5.加强消毒工作 常用的消毒剂如酒精(50%,30s;70%,10s;90%,10s)、苯酚(1%,5min)及甲酚(3%,15min)都有较好的灭活作用。建议临床上采用70%酒精(90%的刺激性太强)洗手等待干燥,以作为消毒措施。

  6.临床实验证明采用干扰素点眼,可预防本病的发生。由于费用较高,在大流行期间尚无实际应用价值。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在流行初期或散发病例,如不注意,可与其他病毒引起的结膜炎(如腺病毒3,4,11型所引起的流行性结膜角膜炎)相混淆,故需加以鉴别。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一、检查:

  1.病毒分离:从患者结膜囊内分离病毒,以患病后第1天阳性率最高,3天后开始下降,5天后为阴性。

  2.血清学检查:结膜囊内病毒分离阴性者还可采用血清学检查。恢复期(2周左右)中和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即可确定诊断。

  3.免疫荧光快速诊断: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4.泪液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测定,如IgG、IgM及补体C3较正常增多,而IgA正常可以协助诊断。

  出现其他全身性症状时可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对于肠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抗生素和磺胺药对于本病基本无效,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炎症反应。国内有采用冷盐水洗眼,基因工程干扰素αIb滴眼液或汞剂滴眼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的报告。

  2. 羟苄唑在组织培养系统中10µg/ml即能有效的抑制EV70和CA24,为今后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预后:

  对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目前尚无有效方法。AHC患病期间,避免疲劳和禁止肌内注射,对于减轻症状和减少该合并症的发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一般护理

  1.角膜炎常用滴眼剂及眼膏,应注意有效的浓度及滴眼的次数,按医嘱进行滴用。

  2.保持结膜囊清洁,分泌物多者要及时清拭或冲洗,但如有角膜穿孔危险时不要冲洗。

  3.角膜炎的恢复期可进行热敷,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加强组织修复。

  4.应培养讲清洁、爱卫生的习惯,不随意用脏手与脏手帕揉拭眼睛,洗脸用具定期煮沸消毒,做好角膜炎家庭护理,预防重复感染,加重病痛,造成不良后果。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性角膜炎饮食原则

  中医认为黑睛(角膜)疾患证候属实热,饮食可适当增加滋阴降火,清肝明目的食物,如莲子、百合、梨等。对于年老患者,中医认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容易亏损,宜食清淡、温热、熟软之品,忌食生冷、粘硬、不易消化之品。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