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洛博芽生菌病

洛博芽生菌病

(瘢痕疙瘩样芽生菌病,罗伯菌病,罗伯芽生菌病)

洛博芽生菌病简介:洛博芽生菌病(Lobomycosis)又称为瘢痕疙瘩样芽生菌病,是由一种罗伯菌(Loboa loboi)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肉芽肿。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氟康唑片,连翘败毒丸,伊曲康唑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本病开始可能有皮肤外伤,病原菌沿伤口进入皮肤,在侵入处产生结节,高出皮面,棕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富有弹性,周围无红晕,损害常集中于一处。随着进一步繁殖,通过自身蔓延或自我接种,损害逐渐增大,自觉症状轻微,微痒不痛,类似良性肿瘤或瘢痕疙瘩,少数病例由于外伤,可有破溃渗液,表面结痂。好发于小腿、躯干和腰部,其他部位如耳轮、手臂、面颈和臀部亦有报道。偶可通过淋巴播散,导致附近淋巴结肿大,但黏膜、内脏和骨骼无累及。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和直接镜检作出诊断。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罗伯菌有感染海豚的多个报道,提示其生活史包括腐生于有水的环境中。本菌人工培养尚待改进和动物接种产量很少。其致病性很低,感染可能与外伤有关。

  二、发病机制

  感染可能与外伤有关。病原菌沿伤口进入皮肤,在侵入处产生结节,高出皮面,棕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富有弹性,周围无红晕,损害常集中于一处。随着进一步繁殖,通过自身蔓延或自我接种,损害逐渐增大,自觉症状轻微,微痒不痛,类似良性肿瘤或瘢痕疙瘩,少数病例由于外伤,可有破溃渗液,表面结痂。偶可通过淋巴播散,导致附近淋巴结肿大,但黏膜、内脏和骨骼无累及。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注意预防炎性细胞浸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无假性上皮瘤样增生及表皮内脓肿。GMS染色可清楚显示本菌为直径7~14µm(平均9.5µm)球状细胞组成的链,每个细胞皆与相邻细胞以细颈相连,可以形成支链。一些酵母细胞可存在于巨细胞及巨噬细胞内,但大部分是环绕在这些细胞周围。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主要与有类似临床表现的皮肤病鉴别,如疣、肿瘤、麻风(Hansen病)、变应性皮肤利什曼病、着色芽生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病原菌直接镜检:可见到双壁圆形、排列成链状孢子,孢子之间有短桥相接。

  组织病理:结节损害位于表皮及皮下组织间,呈肉芽肿样。纤维组织被大量巨细胞和组织细胞隔散,巨细胞直径可达40~80µm,在较陈旧损害中,可有炎性细胞浸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无假性上皮瘤样增生及表皮内脓肿。GMS染色可清楚显示本菌为直径7~14µm(平均9.5µm)球状细胞组成的链,每个细胞皆与相邻细胞以细颈相连,可以形成支链。一些酵母细胞可存在于巨细胞及巨噬细胞内,但大部分是环绕在这些细胞周围。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洛博芽生菌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局限性或单个斑块样皮损可以用外科手术切除,切除必须充分,以防复发。可采用液氮冷冻疗法或CO2激光疗法切除去掉高出皮面的结节或瘢痕疙瘩。口服氯法齐明(氯苯吩嗪)100~200mg/d,疗程2~8个月,治疗本病有效。酮康唑治疗效果不佳。两性霉素B对此病无效。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洛博芽生菌病一般护理

  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2.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洛博芽生菌病饮食原则

  1、洛博芽生菌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2、洛博芽生菌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饮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酒类等,因为这些饮料激惹汗腺的分泌与排出,给表皮霉菌的易感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发物,戒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