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简介: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包括Graves病、甲状腺炎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据国内外学者报道,AITD患者蛋白尿的发生率为11%~40%,所以也称为AITD肾病。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硫唑嘌呤,硫唑嘌呤片,甲泼尼龙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主要有AITD的临床表现及蛋白尿,蛋白尿多为轻度,但有时甚至 可表现为肾病综合症。AITD和蛋白尿可同时或先后发生,有时AITD表现在先,有时蛋白尿表现在先,二者的发生间隔可达10多年。

  二、诊断

  AITD合并蛋白尿时均应考虑本病,但要注意鉴别二者是否为两个互相独立的疾病,确诊蛋白尿是由AITD引起则依赖于肾活检发现肾组织有甲状腺抗原沉积。由于AITD与蛋白尿并不一定同时发生,故诊断AITD时应注意检查有无蛋白尿,反过来各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时应注意排除AITD。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AITD)是由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的甲状腺疾病,患者血中可检出针对甲状腺抗原的自身抗体,包括甲状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等。患者可伴有轻度蛋白尿,少数甚至伴发肾病综合征。曾有文献报道85例AITD患者,发现蛋白尿高达40%。研究认为此类蛋白尿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不少有关AITD合并蛋白尿的肾活检报道显示肾组织中有甲状腺抗原沉积,认为可能为甲状腺抗原抗体复合物经血循环而沉积于肾组织而导致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二、发病机制

  国外学者认为,AITD膜性肾病的发生机制可能是甲状球蛋白和甲状腺微粒体抗原在肾小球基底膜外沉积致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部分病例可能有循环免疫复合物机制参与。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关于AITD的预防现无任何报道,但在自身免疫和妊娠的专题讨论里,有学者提出妊娠期间服用硒可预防产后甲状腺炎的发生。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AITD应注意与各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相鉴别。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一、检查

  可有肾病综合症的实验室表现。蛋白尿和AITD可同时或先后发生,偶伴镜下血尿,多无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肾脏活组织检查AITD相关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膜性肾病,还可有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肾小球硬化的改变。特异性变化为肾组织活检有甲状腺抗原沉积。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一般治疗

  一、治疗

  对AITD相关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统一认识。国外文献报道免疫抑制剂和甲状腺切除可能有效。但对本病更应强调对AITD本身的充分治疗。由于临床上在肾病综合征时大量蛋白尿可造成甲状腺结合球蛋白的丢失,常可加重甲减,故对此类病人的甲状腺替代治疗剂量通常需增加。清除甲状腺抗体及异常的甲状腺抗原是治疗的主要环节。

  1.Graves病时由于治疗甲亢的药物嘧啶类及咪唑类具有轻度抑制Grayes病自身免疫反应,可降低血循环中甲状腺自身抗体,故可使蛋白尿减少。

  2.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加类固醇激素与硫唑嘌呤(依木兰),可使部分患者蛋白尿减少。

  3.甲状腺切除对蛋白尿的作用不明确 但在首例Graves病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长期服用甲巯咪唑(他巴唑)疗效不佳,最后切除甲状腺并追踪11个月后蛋白尿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无改变。重要的是切除甲状腺的时机,其缓解几乎只限于Ⅰ~Ⅱ期膜性肾炎患者。

  4.放射性碘治疗对蛋白尿的疗效亦不明确,甚至可使蛋白尿恶化。

  二、预后

  无相关资料。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一般护理

  1、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规范用药,必要时可以配合中药调理。

  2、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压力,这样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肾病饮食原则

  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饮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