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胆刺伤及海胆肉芽肿简介:海胆属棘皮动物门(Phylum echinodermatita),常呈圆或椭圆形,包藏在贴身的贝壳内,上面有许多可活动的棘刺,借此可伤害人体皮肤。海胆种类繁多,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以热带及寒带水域为多。因此海胆棘刺引起的损害是沿海渔民一种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皮肤 全身
- 无传染性
- 40%-70%
- 所有人群
- 呼吸困难,肉芽肿,剧痛
- 面瘫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皮肤科
- 中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
- 3-6个月
- 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 免疫病理检查,浆细胞
- 常见药品
- 他克莫司软膏,聚维酮碘溶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刺伤后迅即引起局部剧痛、灼热感,常伴出血。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之久。继而刺伤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历时1~2周始消退。除局部症状外,有的可同时出现头晕、衰弱、呼吸困难、面瘫,偶尔因全身瘫痪致死。
除上述即刻反应外。可于刺伤2~12个月后于局部出现迟发性反应,表现为肉芽肿性结节性损害。结节单个或多发,决定于刺伤部位的多少。一般以手部多见。结节呈疣状,圆形,直径为2~8mm,质坚,初为淡红或带青色,继而可变黄褐色,有时顶端呈火山口状,表面可有一定角化。主观不痛,偶有压痛。除结节性损害外,有时可表现为弥漫性暗红色浸润块,多见于手指,可出现梭状畸形。可有局灶性骨破坏及邻近关节滑膜受累。这两种迟发性损害偶可自发吸收,但常常经久不愈。
二、诊断
有海胆棘刺伤害人体皮肤及相关临床表现。有条件的可做组织病理检查。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海胆棘刺伤害人体皮肤。
二、发病机制
棘刺是由表皮下结缔组织的一种柱状突起的钙化所形成的,有些种类具毒腺,有些热带种类的毒液尚含有神经毒素。
许多种类的海胆均可借其棘刺引起机械性伤害,或刺进皮肤时注入的红色毒液引起剧痛及炎性损害。这种棘刺甚脆弱,易折断,当刺入皮肤后其尖部常残留皮内。历时数个月以后,于局部可引起异物肉芽肿反应。在一些敏感者,可诱发肉样瘤样肉芽肿。也可由于表皮碎片植入伤口深处引起皮样包涵体(inclusion dermoid)。
疾病预防: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海胆刺伤,故预防本病主要是从病因入手,对沿海渔民应做好劳动保护。在进行捕捞工作中应主要佩戴安全防护手套,避免徒手捕捞可以降低被海胆刺伤的风险。其次一旦被海胆刺伤需要立即进行处理,以避免毒素进入血液循环造成严重并发症。
疾病鉴别:
本病通常有明确的海胆接触刺伤使,且损伤后可出现特征性改变:局部剧痛、灼热感,常伴出血。疼痛可持续数小时之久。继而刺伤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结合病理学检查:结节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以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的异物肉芽肿反应,有较多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也可见少数巨噬细胞。故本病可明确一般很明确。若要鉴别,应与毒鱼中毒相鉴别,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毒鱼刺伤有明确的毒鱼接触史,且被刺后,伤口立即流血,并觉疼痛难忍,可持续数小时,然后伤口周围出现广泛性红肿,好似蜂窝织炎。病理学改变和海胆不一样。
疾病检查:
组织病理:结节性损害主要表现为以组织细胞、上皮样细胞为主的异物肉芽肿反应,有较多的浆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也可见少数巨噬细胞。其中有新生血管形成。有时于病变区可找到双折光性碎片。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海胆刺伤及海胆肉芽肿一般治疗
一、治疗
一旦被刺,应立即仔细去除残留在皮内的棘刺。局部消毒以防继发感染。肉芽肿损害可试用醋酸去炎松作损害内局部注射。
二、预后
偶尔因全身瘫痪致死,迟发性损害偶可自发吸收,但常常经久不愈。
疾病护理:
海胆刺伤及海胆肉芽肿一般护理
1、忌烟:香烟中的有害物质可以直接刺激呼吸道。
2、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油炸等油腻食品,不易消化,易生内热,煎熬津液,可助湿生痰、阻塞肺道,导致咳嗽、气喘加重。而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生蒜、胡椒粉等,吃后可助热生痰,并可刺激支气管黏膜,使局部水肿,咳喘加重。
3、忌食海腥发物:变态反应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之一,而鱼、虾、鲑鱼、黄鱼、带鱼、鲥鱼、蟹和禽蛋类、鲜奶或奶制品又是常见的过敏源。所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忌食这类食品。除次之外还应忌食酒、鸡蛋、南瓜、芥菜、米糟、雪里蕻、酒酿等。一日参考膳食早餐:粳米、薏苡仁、小麦面粉、鸡蛋等,如:薏苡粥、花卷、煮鸡蛋;加餐:苹果;午餐:大米、番茄、鲤鱼、蘑菇、油菜等,如:米饭、番茄鱼片、香菇油菜;加餐:梨子;晚餐:小麦面粉、牛肉、白菜、胡萝卜等,如:馒头、粉蒸牛肉、白菜胡萝卜。
疾病饮食:
海胆刺伤及海胆肉芽肿饮食原则
海胆刺伤及海胆肉芽肿饮食宜清淡。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
应忌辛辣、鱼虾、烟酒等刺激性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姜,葱,蒜等。
少吃或不吃油炸香燥食物,如油条、油饼、五香食品等,少吃或不吃鱼腥发物,如海鲜、鲫鱼、牛羊肉,狗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