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心动过速简介:异位性心动过速是短阵或持续发作的快速而基本规则的异位心律,其发作与终止大多突然,过去曾被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tachycardia)。发作时心率一般160~220次/min,但也有慢至130次/min或快达300次/min的。每次发作可持续不及1秒或持续数秒、数分、数小时、甚至数天,自动或经治疗后终止。部分可呈反复发作,发作间隙长短不一。 起源于希司束分支以上部位的心动过速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波大多不增宽;而起源于希司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心动过速则称为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波大多畸形增宽。然而临床电生理研究证实少数QRS增宽的心动过速属室上性,而极少数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QRS不增宽,以致室上性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有时难以确定,因而又有宽QRS心动过速与窄QRS心动过速之称。室上性心动过速远较心室性的多见。 近20年对异位性心动过速的大量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其发生机理、心电图表现的认识,并促进其分类、诊断以及治疗的更新。

症状起因:
室上性心动过速较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如较常见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往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reciprocatingtachycardia)等;亦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者,如瓣膜病、高心病、冠心病、肺心病、心肌病等所致心房异常负荷和(或)病变所致房性心动过速等;亦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药物毒性反应,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房性心动过速发作(paroxysmalatrialtachycardiawithblock)是洋地黄毒性表现伴低血钾的典型心律失常之一。
室性心动过速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心肌病变广泛而严重的患者,如冠心病伴急性心肌梗塞或梗塞后心功能不全或合并室壁瘤者,扩张型心肌病,右室心肌发育不良,严重心肌炎等;少数见于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者,如原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二尖瓣脱垂等。洋地黄毒性反应、拟交感神经药物过量以及导致继发性QT间期延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锑剂和氯喹等以及低血钾或低血镁亦可引起。少数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病因不明。
此外,低温麻醉、心肺手术或心导管的机械性刺激也可导致各种异位心动过速。
- 建议就诊科室
- 心血管内科
- 可能疾病
- 1、 间歇依赖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伴随心动过速、头晕、头昏等症状,应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 2、 肾上腺素能依赖性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伴随交感神经高度紧张、呈肾上腺素能依赖性、抽搐等症状,应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 3、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可能伴随心动过速、心慌、胸部沉重感等症状,应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 4、 房性心动过速,可能伴随异位性心动过速、逆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等症状,应去心胸外科或心血管内科就诊。
- 5、 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伴随异位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等症状,应去心胸外科或心血管内科就诊。
- 相关检查
- 1、甲状腺、甲状旁腺B超,甲状腺、甲状旁腺的超声检查可确定肿物的性质、部位、大小及手术后或用药后疗效进行随访。
- 2、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对心脏疾病有诊断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