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嗜酸性筋膜炎

嗜酸性筋膜炎

(硬化性筋膜炎,伴高γ球蛋白血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弥漫性筋膜炎)

嗜酸性筋膜炎简介: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是主要以筋膜发生弥漫性肿胀、硬化为特征的疾病,故有人主张采用“硬化性筋膜炎”一名。本病在临床上较少见。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复方氯唑沙宗片,氧氟沙星眼膏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1,发病年龄30-60岁为多,发病前常有过度劳累史,剧烈运动,外伤,受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亦可能诱发本病。

  常以肢体皮肤肿胀,绷紧,发硬起病,或兼有皮脸红斑及关节活动受限,病变初发部位以下肢尤以小腿下部为多见,其次为前臂,少数从股部,腰腹部或足背等处起病,病程中累及四肢者约占95%,手足部占48%,躯干部占43%,面部通常不受及,损害特征为皮下深部组织硬肿,边缘局限或弥漫不清,患肢上举时,病损表面凹凸不平,沿浅静脉走向部位可见坑道状凹陷,患区皮脸可捏起,纹理正常,亦可伴不同程度色素沉着。

  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少数患者可伴关节或肌肉酸痛,乏力,低热等,病变累及关节附近时可致关节挛缩和功能障碍,亦可伴纤维性外周性神经病变,有报道肺,食管,肝,脾,甲状腺和骨髓也可受累,超声心动图检出心包积液病例,肺功能检查有显示阻塞为主的混合性通气障碍等。

  二、诊断:

  根据患区特有的皮下深部组织硬肿及皮面有与浅静脉走向一致的线状凹陷,伴局部酸胀,结合发病前常有过度劳累,外伤,受寒等诱因,不难诊断,必要时作病损活组织检查协助诊断。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明了,目前多认为其发病与免疫异常有关,如一些患者中可出现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补体低下,类风湿因子阳性,筋膜间有免疫球蛋白沉积或同时伴发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些都支持本病系一种免疫性疾病,对于本病的归属,有认为本病属硬皮病病谱中的一个类型,即介于局限性硬皮病与系统性硬皮病之间,有些患者在病程中可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但多数学者认为其不属于硬皮病,系一独立疾病。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一、预防: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免过度劳累外伤受寒,对有关活动受限患者,应嘱其加强体疗并辅以物理治疗。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一、鉴别:

  本病有时需与成人硬肿病相鉴别,后者常起病于颈项部,随后波及面,躯干,最后累及上,下肢;皮损呈弥漫 性非凹陷性肿胀,发硬;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组织病理显示胶原纤维肿胀,均质化,其间隙充满酸性粘多糖基质,此外,本病尚需与皮肌炎相鉴别,后者肌肉病变往往以肩胛带和四肢近端为主;上眼瞪有水肿性紫红色斑和手背,指节背的Gottron征;血清肌浆酶如CPK,LDH和AST以及24小时尿肌酸排出量显者增高等。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一、检查:

  血液红细胞计数轻度减少,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血沉增快,丙种球蛋白增高,IgG和/或IgM增高,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少数阳性,血清肌浆酶CPK和AST少数增高,24小时尿肌酸排出量少数可轻度升高,甲皱微循环检查显示管袢变短,畸形支增多,部位袢顶淤血,血流呈粒状,流速变慢,血粘度增高。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嗜酸性筋膜炎一般治疗

  一、治疗:

  丹参注射液16~20ml(2ml含生药4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作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连续3~6个疗程常有较好效果。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部分病例有效。对早期病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有一定效果,常用泼尼松,每日30~60mg,连服1~3个月。非甾类抗炎药对缓解关节、肌肉酸痛有辅助作用。其他亦可酌情采用秋水仙碱(1~1.5mg/天)、青霉胺(0.25~1.0g/天)或中药积雪甙等。

  应用雷尼替丁治疗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疗效满意。一般用药1个月即可显效,半年后皮损局部得到恢复。

  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早、中、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嗜酸性筋膜炎一般护理

  一、护理:

  1.饮食应偏于清淡,不冷不热,细嚼慢咽,少食多餐,莫嗜烟酒;适当进行自身或家人协助的戒烟。

  2.患者应高蛋白、高纤维化饮食,忌刺激性强的食物。如有吞咽困难时,应经予流质饮食,且注意慢咽。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嗜酸性筋膜炎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在此期间,病人最好是根据医生的指导饮食,不适应自己吃的最好不要吃,以免会引起其它病情的发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