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脾肿大简介:充血性脾肿大是由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或脾静脉的炎症或血栓。常伴有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的“三少”现象;同时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脾功能亢进
- 脾
- 无传染性
- 60%
- 年长儿
- 血小板减少,鼻子黄色或棕色,白细胞减少
- 贫血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内科,外科,普外科
- 手术治疗。
- 3-6个月
- 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
- 泪滴状红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小板寿命
- 常见药品
- 健脾丸,归脾丸,臌症丸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充血性脾肿大常伴有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如食道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消化不良等;同时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减少的“三少”现象;同时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二、诊断:
由于贫血是 脾阻留造成的,因而红细胞形态无特殊的变化,当存在其他血细胞减少(血小板计数在50000~100000/μl之间;白细胞在2500~4000/μl 之间,分类计数正常)时,可提示本诊断,使用核素51铬示踪测定红细胞寿命,可显示红细胞的加速破坏及选择性的脾阻留,血浆容量测定常见明显增加。
疾病病因:
一、病因:
充血性脾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其次是门静脉或脾静脉的炎症或血栓。
疾病预防:
一、预防: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疾病鉴别:
一、鉴别:
1.感染性疾病所致脾脏肿大:因病原体刺激,引起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增生,导致脾脏充血而肿大。
2.异常免疫反应所致脾脏肿大: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热、白塞病等疾病的患者,可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亢进,使脾脏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增生,而出现脾大。
3.腹部肿块相鉴别。
疾病检查:
一、检查:
1.外周血涂片 由于许多血液学病变是与充血性脾肿大有关,外周血检查特殊的发现可为病因诊断提供线索(如慢淋白血病有淋巴细胞增多,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有球形红细胞增多)。血小板偶尔<50000/μl,伴有平均血小板体积减少。除白血病以外,白细胞数可减少。过多的嗜碱性粒细胞或有核红细胞或泪滴状红细胞出现,提示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诊断。
2.骨髓检查 可见到单系(或多系)细胞增生但相应的外周血细胞却减少;淋巴增殖性疾病时可见淋巴细胞浸润;髓系增殖性疾病时,骨髓细胞增生;急性白血病时可见原始细胞增加;纤维化见于骨髓纤维化,髓样化生;过碘酸Schiff染色团块见于淀粉样变性;带脂质的巨噬细胞见于Gaucher病和有关的贮积性疾病。
3.影像检查 用核素锝标记的胶体脾扫描是一种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检查可确定左上象限的腹块为脾脏,并可确认脾内病变。CT扫描可确定脾脏大小并可显示多种内源性及外源性病损的异常特征。磁共振检查可提供CT同样的资料,亦可确定血流型,特别可用于检查门静脉与脾静脉血栓形成。
4.51铬标记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寿命和脾摄取功能检查 该特殊检查在考虑脾切除时对判定这些细胞的阻留程度是有益的。
5.血液化学检查 血液化学检查有助于许多伴有脾肿大疾病的诊断。血清电泳出现单克隆丙球蛋白病或免疫球蛋白降低提示淋巴增殖性疾病或淀粉样变性;多克隆性高丙球蛋白血症可见于慢性感染(例如疟疾,黑热病,布鲁菌病,结核)或伴充血性脾肿大的肝硬化,类肉瘤病以及胶原性血管疾病;尿酸增高发生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在骨髓增生性疾病时升高,但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降低;肝功能试验在肝硬化充血性脾肿大时可出现广泛异常。血清碱性磷酸酶单一地增高,如同在骨髓增殖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以及粟粒性结核一样提示肝浸润。血清维生素B12升高可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在慢粒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尤为如此,这由于中性多核白细胞所释放的维生素B 12结合蛋白增多的缘故。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充血性脾肿大一般治疗
一、治疗:
多数脾肿大的病人需要治疗其原发疾病,而不是切除脾脏。由于失去脾脏患者对荚膜菌(例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所致的严重的全身感染的易感性较高,脾切除和放射疗法的适应证必须严格控制。
疾病护理:
充血性脾肿大一般护理
一、护理 :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
疾病饮食:
充血性脾肿大饮食原则
一、饮食:
饮食要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维生素、易于消化饮食为宜,更要做到定时、定量、节制。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的进食糖类、鸡蛋、鱼类、瘦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