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太田痣

太田痣

(眼上腭部褐青色痣)

太田痣简介:眼颧部褐蓝痣于1938年由太田医生首先报告,故又名“太田痣,是遗传或某些胎内原因所引起的皮肤黑素细胞分化异常,致面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第1、2分支)分布区皮肤,并常波及巩膜等组织的色素性病变。临床上以眼周围及面部皮肤褐青色斑块或斑片为特征,故又称眼上腭褐青色痣、眼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色斑不能自行消退,激光是目前治疗太田痣较好的方法。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溴丙胺太林片,溴丙胺太林片,翠绿宝石固体激光手术设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太田痣好发于有色人种, 如东方人及黑人。女性多见。表现为棕色、灰色及蓝色的斑点所组成的斑片,病灶边界不清,病灶内的斑点色泽可以单色,也可兼有上述颜色,而且色泽深浅不一。由于黑色素细胞在真皮中的分布的密度及部位不同,斑片可表现为淡棕色到深蓝色,同一病灶的不同部位可以具有不同颜色。部分患者的病灶有缓慢增大的倾向,斑片发生于前额、眼周、颊部及颧区,即与三叉神经的第I、II区的分布区相当的区域,可以占该区的全部或一部分,斑片可发生于面部的单侧,也偶有发生于双侧面部的,往往呈双侧对称,有的黑色素细胞同时还分布于结膜、角膜及视网膜上。

  皮损为淡青色、灰蓝色、褐青色至蓝黑色或褐黄色的斑片或斑点,斑片中央色深,边缘渐变淡,偶尔色素斑的某些区域可隆起甚至发生粟粒到绿豆大小的小结节。斑点呈群集状分布,疏密不一,或中央为斑片,边缘为斑点。皮损的颜色因日晒、劳累、月经期、妊娠而加重。有的青春期变深扩大。太田痣的颜色可有一定的变化,如夏季颜色较深,冬季较浅,情绪对颜色也有影响。

  本病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眶周、颞、前额、颧部和鼻翼,即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分布的区域;单侧分布,偶为双侧性(约10%左右),约2/3的患者同侧巩膜出现蓝染,结膜、角膜、 虹膜、眼底、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眼球后脂肪及眶周骨膜也可累及。皮损广泛者亦可累及头皮、耳颈、躯干、上下肢等部。口腔和鼻咽部粘膜亦可受累。

  多发于颜面一侧的上下眼睑、颧部及颞部,偶发于两侧颜面,约有2/3的患者同侧巩膜蓝染,上腭及颊黏膜也可受累,分布通常限于三叉神经第一、二支所支配的区域。皮损通常为斑状,其中偶有结节,可为褐色、青灰、蓝、黑等色。褐色沉着多为网状或地图状,而蓝色色素沉着较为弥漫。50%的色素斑是先天性的,其余出现在10岁之后,偶有晚发或妊娠时出现,可伴发伊藤痣和鲜红斑痣。

  根据色素斑的颜色及分布特点,太田痣一般不难诊断。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病因:

  太田痣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亦有学乾持不同意见,太田痣皮损多分布在三叉神经第一,二支区域,伊藤痣分布在后锁骨上神经及臂外侧神经支配区域,按神经分布的特点提示黑素细胞可能来源于局部的神经组织。黑素细胞或前体在向表皮移行过程中停滞于局部所致。

  二、发病机制:

  黑素细胞一般位于真皮中部,可累及真皮上部或皮下组织,黑素细胞数目较多,在病变的隆起处更多,胞体伸长,呈梭形,散在分布于真皮胶原纤维之间,少数病变中可见噬黑素细胞,病变累及眼部者,除皮肤组织外,其他组织包括深部的骨膜,亦可见黑素细胞浸润。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一、鉴别:

  需与蒙古斑、蓝痣等鉴别。

  蒙古斑出生即有,能自然消退。且不波及到眼和粘膜。组织象中真皮内黑素细胞数量较少,位置较深。

  蓝痣为蓝黑色的丘疹或小结节,好发于手足背及面部、臀部,组织象中黑色素细胞聚集成团。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1.免疫病理检查

免疫病理检查是利用免疫学的原理进行的一种检查,如:皮肤斑贴试验、癣菌素试验、过敏原筛选等。

2.皮损

皮损是皮肤因为受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或者是体内的病变而造成的皮肤损伤。大多数皮肤病的皮肤损害的形状及排列都具有一定规律,清楚地认识皮损的形状与排列有助于皮肤病的诊断和观测皮肤病的进展及预后。

3.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染色是利用已知的抗体与细胞抗原特异性相结合的特性,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在抗体上的显示剂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镜进行观察,以达到对组织、细胞结构中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定位分析的目的。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结节、黑色紫色沉淀等伴随症状?

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治疗情况如何?

6、有无药物过敏史?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太田痣一般治疗

  一、治疗:

  太田痣的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尚无理想的疗法,主要治疗方法有:

  1.切除植皮,虽可去除病变组织,但皮片存活后色泽常难与周围皮肤协调一致,且有切口瘢痕存在,效果难为患者接受。

  2.冷冻或皮肤磨削加冷冻等疗法,效果也不尽人意。

  3.激光是目前治疗太田痣较好的方法。因色素较深,应选用短脉冲激光,如开关红宝石,钕:钇铝石榴红或翠绿宝石激光治疗。

  常规的治疗方法有: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外科手术(磨皮术或植皮)等。

  冷冻治疗:从皮肤表面一层一层地由表及里地冻伤组织,由于病损部位深,冷冻治疗可留下瘢痕。

  外科治疗:采用将病损区皮肤磨去(就象水磨石地那样),或将病损区皮肤切除,最后植皮。

  激光治疗:将皮肤由表及里一层一层地烧灼掉。该法因具术后疤痕小的优势,是时下较受欢迎的治疗方法。

  二、预后:

  终生不愈,较少有恶变者。

太田痣辨证论治

  一、治疗:

  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或将鸡蛋打一小孔,装入木鳖子仁粉5g,蒸熟吃,每天1个。连服30~60个,可减轻症状。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太田痣一般护理

  一、护理:

  治疗太田痣后需要做的护理工作:

  1、太田痣治疗后7—14天创面不沾水。

  2、口服抗生素一周,局部应用湿润烧伤膏4—6天,每天1—2次,以防止继发感染,感染后可能会出现疤痕。

  3、大面积治疗后局部略肿胀或有少量水泡,此为正常现象,6小时后逐渐消退,创面形成痂皮,7—14天且自然脱落,不要强行剥离,以免留疤。

  4、治疗期间不化妆,不饮酒,不做面膜,毛细血管扩张不揉搓。要注意防晒,否则会产生短暂的色素沉着。

  5、治疗后,色素消退是一个缓慢的生物学过程,一般为1—3个月,少数病例可长达9个月。

  6、对镇痛剂异常敏感的患者,回家后仍会觉得头晕、恶心,此时,最好静卧休息,一般1天后,症状会自然消失。

  7、创面的痂皮从第5天开始脱落,脱痂结束后,可见痂下细嫩的新鲜组织,由于新鲜组织比较娇嫩,不能经受日晒,所以此期主要任务是防晒,建议外出时:一要遮阳、二要涂抹防晒霜;夏天防晒尤为重要,防晒霜建议使用高SPF值的。

  8、防晒不佳者、或易出现色素沉着者,15天后,新鲜组织逐渐出现色素沉着,约在30天左右,色素沉着最明显,此后色素沉着又逐渐消退,3个月后大部分可消退干净,完全消退期在3—6个月以上。色素消退期,还可口服VC,一次2片,一日3次,可有效预防、和消退色素沉着。

  9、脱痂后的新鲜皮肤,比较娇嫩,不宜使用有刺激的化妆品,如某些带治疗作用的祛斑产品、除皱产品、美白产品等等,尽量使用无刺激的护肤品,如强生宝宝霜、凡士林软膏。日常清洗时,不宜用肥皂、洗面奶长时间搓洗。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太田痣饮食原则

  一、饮食:

  正常饮食即可,手术后需要清淡饮食,忌食辛辣食物及深色食物。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