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病简介:马尔堡病毒病是在欧洲新认识的病毒性出血病,其贮存宿主不明。马尔堡病毒病1967年首先在欧洲发生,并分离到病毒。传染源为病人和带毒的猴,通过感染的血液、组织、尿及呼吸道分泌物、精液等传播。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马堡病毒病,马尔堡病
- 全身
- 有传染性
- 30%
- 所有人群
- 发烧,头痛,关节痛
- 休克
- 常见药品
- 天麻素胶囊,六经头痛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分期症状
1、此病的潜伏期为3~9天、
2、发病初期
(1)此病发病比较急,患者体温迅速升高且怕寒。还伴有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严重头痛、背痛并感不适。
(2)患者还可能会感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泻且其大便呈水样并可带有黏液和血。
3、发病3~8天
(1)3~4天体温达高峰,持续1~2周渐退。部分病人还有可能会发现第二次发热。
(2)4~5天内病人进入危险期,极度嗜睡和精神改变,惊厥最后昏迷。
(3)患者常在躯干部出现红色斑丘疹并迅速波及全身,最后融合成片。
二、诊断
据流行病学史,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抗体IgM 滴度在1∶8 以上,IgG 滴度在1264 以上可以确诊埃波拉或马尔堡病毒病。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明显降低,血涂片中可见不典型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并伴有获得性Pelger Huet 细胞核异常。血小板减少,血沉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淀粉酶可升高。尿素氮升高,蛋白和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马尔堡病毒。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也有用双抗夹心法检测病毒抗原和PCR 技术检测病毒核酸,但这些检查必须在P4 级实验室进行,以防止感染扩散。
疾病病因:
马尔堡病毒能产生持续病毒血症,但致病变的确切机制不清。
1、从分类上讲,马尔堡病毒归类于丝状病毒科。
2、脑内可有弥漫性炎症和间质水肿,而肾小球可有纤维蛋白血栓。
3、其病理学改变包括:软组织、内脏器官、皮肤、黏膜、肠出血和灶性坏死。
4、损害最广泛的是:肝脏、淋巴系统、睾丸和卵巢。
5、其显著特征是:肝细胞坏死。而且一般呈现散在性和局灶性。
疾病预防:
一、预防
此病危害较大,目前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应当重视预防工作。一般可采取:
1、远离传染源
主要是对患者进行严格的隔离。
2、阻断传播途径
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切断有可能会传播的途径。
疾病鉴别:
应与病毒性出血热相鉴别。
病毒性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
疾病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明显降低,血小板减少,血沉降低;尿素氮升高,蛋白和钾降低。
2、肝功能检查
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淀粉酶可升高。
3、细胞培养、病毒分离、免疫荧光法检测
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马尔堡病毒;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抗体。
4、PCR技术
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
5、双抗夹心法
用双抗夹心法检测病毒抗原
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检查必须在P4级实验室进行,以防止感染扩散。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马尔堡病毒病一般治疗
此病目前暂无特效疗法。
1、主要是对症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
2、使用干扰素和恢复期血清来治疗也可能有效,不过这种疗效还未得到确定与肯定。
疾病护理:
马尔堡病毒病一般护理
预后: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预后极差,病死率50%以上。
疾病饮食:
马尔堡病毒病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