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细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简介: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联合用药疗效较好。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盐酸环丙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利福布汀胶囊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脑病、腹痛、腹泻和贫血,皮肤表现类似结节样麻风,免疫抑制患者可见脓肿或溃疡。

  二、诊断

  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因多存在于病灶处的细胞内而得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长约1~2μm,呈球形,22~42℃均能生长,2~3周形成小而光滑、扁平的菌落。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

  二、发病机制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对HTV 感染者应随时警惕并发NTM,当外周血CD4+细胞<0.1×109/L,可单用或联合应用阿奇霉素或利福布汀,使MAIC 感染率降低。防止医院NTM 感染十分必要,关键是消毒灭菌,对侵入性操作、手术均应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消毒液配制严格按要求进行。有条件的医院应加强对NTM 的检测工作。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1. DNA Probe:对于临床常见致病分枝杆菌,已有现成可以获得的DNA探针,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鸟、胞内、堪萨斯、戈登等分枝杆菌。探针

  经吖啶酯标记,结果经荧光光度计测定,实验周期仅2 h,方法简便易行。缺陷已如前述:不是所有分枝杆菌都有已知的特异探针,结核杆菌复合群的探针不能区

  分人型,牛型及BCG等。

  2. PCR-直接测序法:这种方法的基本过程是,先PCR扩增一模板DNA,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测序后或人工解读或使用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解读。基

  于PCR的测序已成为分枝杆菌菌种鉴定的金标准,甚至有人将此技术用于直接检测标本中的分枝杆菌,尤其对于传统培养不能生长的菌种[14,15]。常用的靶基因有:16S-rRNA基因,是非常理想的基因分类靶基因有如下优点:①其分子结构具有高度保守的特性,只在某些位置有少量的核苷酸序列改变,而这些位置的改变有分枝杆菌属或种特异性。②许多分枝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已测定完成。③长度适中,基因在细胞内有多拷贝。针对该基因两个高度可变区进行测序可以鉴定大部分分枝杆菌菌种,但不能区别结核杆菌复合群,堪萨斯与非致病性胃分枝杆菌在此两个区域序列相同,在区分海及溃疡分枝杆菌时需另外测定16S-rRNA基因的其他序列[16,17]。Kirschner等[16]于1993年就利用这一方法实现了对52种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另外32-kDa蛋白[18],65-kDa热休克蛋白[19]和16S-23S rRNA区间序列包含足够的序列多样性,可以区分所有临床上重要的分枝杆菌,也可鉴别堪萨斯和胃分枝杆菌。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检查:涂片、细菌学检验、免疫病理检查、胸部平片。涂片是检测血液中或者组织中的包括淋球菌、新型隐球菌、梅毒螺旋体、白喉棒状杆菌等病原体的一种检查方法。涂片正常值:涂片检查中未检出绝对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数量及所在部位应该正常。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一般治疗

  一、治疗

  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治疗3周后,皮损可完全消退,联合用药疗效较好。

  二、预后

  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利福平治疗3周后,皮损可完全消退。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一般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饮食原则

  1、胞内分枝杆菌感染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豆类,蘑菇类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A、B、C的食物。

  2、胞内分枝杆菌感染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忌食动物蛋白性食物和海鲜发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