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须疮

须疮

(胡须顽湿,睑疮,寻常须疮,燕窝疮,羊胡子疮)

须疮简介:须疮(sycosis)是由细菌引起的化脓性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通常局限于胡须区。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氯霉素搽剂,夫西地酸乳膏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皮损初起为小片红肿、毛囊性丘疹或脓疱,中央有毛发穿过,毛发松动可拨出,疱破后露出红色糜烂面,脓疱间可相互融合成片,干燥结污黄色痂皮,愈后可遗留瘢痕。少数患者皮损中心消退,周围扩展,浸润明显,毛囊口化脓,愈合后留萎缩性瘢痕,可使毛囊破坏,毛发缺如,称狼疮样须疮。

  女性发于30~40岁,男性上唇、下颏、耳前等处胡须受累,严重者可有睑结膜炎,自觉灼痛或疼痛,病程缓慢,常迁延日久不愈。

  二、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一般不难,但要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

  (1)须癣:真菌感染所致,皮损为浅在性鳞屑斑,有断须,镜检可查到真菌。

  (2)脂溢性皮炎:鳞屑油腻,无化脓性皮损,除胡须外可见于其他多脂区皮肤如头皮、颜面等,与须疮并发时常继发湿疹样改变。

  2.中医病机和辨证

  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系因肺胃湿热、兼感毒邪、上蒸于口唇周围面发病,属于脾胃湿热上蒸。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偶尔也可为其他细菌。

  二、发病机制

  剃须、修面所致的皮肤损伤,皮脂溢出,胃肠功能障碍,可成为本病的诱因,疲劳和情绪波动常使本病复发。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1.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如某些工厂、农机站等)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检查,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

  2.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进皮肤的抵抗力。

  3.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毛囊炎和须疮皮损特点相似,都表现为毛囊性丘疹或脓疱。毛囊炎好发于头皮、面部有毛区、前胸、上背及四肢伸侧。须疮多发生于上唇靠近鼻部的胡须,有时眉毛、腋毛、阴毛亦可受损。

  1.毛囊性脓疱疮:多发于毳毛部位,以四肢伸侧较多,脓疱较大,分泌物多,易结厚痂。

  2.毛囊炎性药疹:多由碘剂、汞剂、溴剂所致,无一定好发部位,有服药史,经过短,停药后可愈。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毛囊炎和须疮皮损特点相似,都表现为毛囊性丘疹或脓疱,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深可浅,一般不超过火柴头大,不痛或微痛。因此检查方法也异曲同工,脓液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可查见病原微生物,顽固病例需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组织病理为毛囊区的急性脓疱性炎症,慢性者可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须疮一般治疗

  一、治疗

  1.全身治疗 酌用抗生素。有脂溢性皮炎者应积极治疗,对狼疮样须疮可使用理疗或浅部X线照射。

  2.局部治疗 亚急性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热敷,每天2~3次,再外用抗生素软膏或洗剂。

  3.中医疗法 可内服龙胆泻肝丸、栀子金花丸,外用10%雄黄解毒散加入黄连膏外用。

  二、预后

  毛囊口化脓,愈合后留萎缩性瘢痕,可使毛囊破坏,毛发缺如,称狼疮样须疮。

  病程缓慢,常迁延日久不愈。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须疮一般护理

  刮须时避免损伤皮肤,避免局部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加强机体抵抗力,避免劳累和紧张。积极治疗鼻咽部慢性病灶。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须疮饮食原则

  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如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忌油腻、燥热食物(肥肉、油炸食品)。忌过食糖和脂肪丰富的食物,如肝类、肉类、洋葱等酸性食物。宜多食碱性物质,如新鲜蔬菜、水果。宜多食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 如芹菜、苋菜、菠菜、枸杞菜、芥菜、金针菜、黑芝麻等。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