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瘤简介:口腔颌面部可发生各种良性肿瘤。发生于软组织者,如涎腺混合瘤、牙龈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瘤等。发生于骨组织者,如巨细胞瘤、骨瘤等。口腔颌面部还有些良性肿瘤与成牙组织有关,属牙源性的肿瘤,如牙瘤、造釉细胞瘤等。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多形性腺瘤
- 口
- 无传染性
- 85%
- 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
- 生长缓慢,面肌无力,结节
- 泪腺混合瘤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有
- 肿瘤科
-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 7-14天
- 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 钼靶X线检查,小气脑CT扫描
- 常见药品
- 平消胶囊,平消片,藻酸钙钠盐敷料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诊断
1、腮腺混合瘤多见于中年。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生长缓慢,病程可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肿瘤多表现为耳下区的韧实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边界清楚,中等硬度,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移动性,无压痛。如肿瘤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有恶变之可能。
①肿瘤突然增长迅速加快,
②移动性减少甚至固定,
③出现疼痛或同侧面瘫等。
疾病病因:
一、病因
1、疾病因素(95%)
涎腺混合瘤为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来源于涎腺上皮,肿瘤内除上皮成份外,还常有粘液,软骨样组织等,涎腺混合瘤好发于腮腺,其次为腭部及颌下腺,下面以腮腺混合瘤为例叙述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疾病预防:
一、预防
1、一般性手术的预防性抗感染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或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红霉素、青霉素等);体质差或并发感染者常联合用药,较常用为: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药物(如青霉素)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加作用于厌氧菌的药物(如灭滴灵);手术前后感染严重或有并发症者可根据临床和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2、涎腺混合瘤必需手术治疗,其对放射线不敏感,一般不能放疗,由于此瘤为临界瘤,带瘤生存时间过长或不适当的处理刺激后可致恶变,因此一旦发现涎腺部位的肿块应及时手术切除,切忌使用一些不明成分的药物外敷治疗,本瘤一般生长缓慢,可较长时间无症状,但如发现生长加速,硬度增加等即提示恶变,应立即手术,但恶变后手术的预后远不及良性期手术的预后好。
疾病鉴别:
一、鉴别:
1、本疾病应注意与腮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单形性腺瘤,单纯性囊肿及表皮样囊肿鉴别。混合瘤多为良性的,但为免肿瘤转变转移,需要手术治疗的,可以术前行针吸病理明确良恶性,也可以术中行快速冰冻检查区分良恶性。
疾病检查:
一、检查
1、X线检查
由于现代许多影像检查如超声、CT均普遍应用,且显示软组织病变优于传统X线。但后者对诊断多形性腺瘤仍具有特征性。X线可显示(20º后前位)眶腔扩大或泪腺向外上方膨隆,边界清晰整齐,无骨破坏。因肿瘤位于泪腺窝邻近骨壁并受骨壁和眼球的限制,肿瘤增长后首先压迫泪腺窝,造成泪腺窝向外上方扩大。此种X线征所见具有定性诊断价值。
2、超声检查
典型的良性多形性腺瘤B超显示为眶外上方圆形或类圆形占位病变,边界清楚、光滑,内回声多或中等而分布均匀,声衰减中等,无可压缩性。由于肿瘤压迫引起的泪腺窝扩大,在B超上显示为肿瘤后界局部向后突出,这是骨压迫征,这些声学特征非常符合多形性腺瘤的组织学所见。A超则为眶外上方占位病变,出入肿瘤波峰较高,内为均匀的中高波,中等衰减非常类似海绵状血管瘤的超声学特征。
3、CT扫描
CT扫描在泪腺上皮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位置。CT显示肿瘤位于眶外上方泪腺区,肿瘤呈膨胀性增长,圆形或类圆形高密度块影,边界清楚、光滑,内密度基本均质。泪腺窝骨壁可有压迫性改变(骨凹)及泪腺窝扩大。病变较大时冠状CT可显示眶顶骨吸收或骨缺损,但很少有明显骨破坏这可与发生于泪腺的炎性假瘤或恶性淋巴瘤区别。而泪腺凹扩大是良性泪腺上皮性肿瘤较为特征性的改变,也是和其他病变区别的重要指征之一。肿瘤前界一般不超出眶缘,即病变主要累及眶部泪腺,很少波及睑部泪腺,复发性泪腺良性多形腺瘤形状不规则或成扁平形,可侵及眼眶周围软组织(眼外肌、提上睑肌)及骨骼。
4、MRI
MRI对良性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如同其他眼眶良性肿瘤一样,T1WI呈中信号,T2WI为高信号,但部分肿瘤T2WI信号较低,呈中信号。由于扫描多个角度而使对肿瘤的空间位置了解地更清楚增强后扫描显示肿瘤明显增强。复发性肿瘤形状不规则或呈结节状,也可向颅内蔓延。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护理:
疾病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