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简介: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的炎症。按照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两种。发生子宫内膜炎之后,整个宫腔常常发生水肿、渗出,急性期还会导致全身症状,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增高、下腹痛、白带增多、有时为血性或有恶臭,有时子宫略大,子宫有触痛。慢性者表现也基本相同,也可有月经过多、下腹痛及腰骶附胀明显。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子宫
- 无传染性
- 98%
- 35岁以上女性
- 白带增多,下腹坠胀,腰骶部酸痛
- 宫腔积脓,腹膜炎,败血症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有
- 妇科
- 药物治疗
- 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 阴道分泌物涂片,阴道窥器检查,子宫颈涂片测试
- 常见药品
- 金鸡胶囊,妇科千金片,金鸡颗粒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子宫内膜炎症状
1.白带增多
由于内膜腺体分泌增加所致。一般为稀薄水样,淡黄色,有时为血性白带。
2.月经不调
表现为经期仍规则,但经量增多。内膜增厚及炎症充血所致极少数病人大量流血而引起贫血,不规则出血者不多见,有时偶可出血数小时或持续1~2天即停止;而痛经较多发生于未产妇,但严重痛经者极少,可能由于内膜过度增厚,阻碍组织正常退变坏死,刺激子宫过度痉挛性收缩所致。
3.盆腔区域疼痛
约有40%病人主诉在月经间歇期间有下腹坠胀痛、腰骶部酸痛。
疾病病因:
子宫内膜炎病因
1.细菌感染
感染细菌的种类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厌氧菌,此外还有淋菌。此外还有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按照感染的致病菌可以分为结核性和非结核性两种。
1)结核性子宫内膜炎
是由于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多继发于输卵管结核。
2)非结核性子宫内膜炎
较为多见,由一般病原菌感染引起,常见于月经期、流产及分娩后:如分娩时胎盘和胎膜残留、月经期性交、长期子宫出血、不完全性流产感染、消毒不严的妇科检查、子宫腔内操作如人工流产及各种阴道式手术的上行感染、子宫颈炎、阴道炎的上行感染、子宫内膜息肉或黏膜下肌瘤坏死引起的感染。
2.根据感染的方式分类
(1)宫腔内安放宫内避孕器、镭针,作宫颈扩张搔刮或宫颈电烙术亦有可能引起急性子宫内膜炎。
(2)经期不卫生、经期性交或性生活紊乱将体外或阴道、宫颈内的病原菌带入宫腔。其感染可以由性传播性疾病引起,但有时也可以没有明显的诱因。
(3)老年妇女由于体内雌激素下降,阴道内酸度下降及宫颈粘液栓减少,易出现老年性阴道炎,并进一步发展为子宫内膜炎。
疾病预防:
子宫内膜炎预防
1.卫生方面
注意经期卫生,严禁经期性生活以防致病菌乘机侵入;
2.生殖教育
注意避孕,避免不必要的流产术分娩及宫腔手术,应到消毒严格的正规医院去做,防止手术操作时的直接污染;
3.预防感染
有感染可能性的妇女应进行预防性的抗炎治疗
4.产后注意
产后过早同房,很容易将细菌带进妻子的生殖器官,引起子宫内膜炎或盆腔炎,轻者或治疗及时,尚可完全恢复,但不少人却因此招致子宫内膜破坏或输卵管闭塞而造成终生不孕症,甚至因急性期,细菌从创面侵入,随血流扩散成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5.及时治疗
患有急性子宫内膜炎的患者应及时、彻底治疗,以免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6.注意事项
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注意营养,劳逸结合,增强自身的抵抗能力,提高身体素质。
疾病鉴别:
子宫内膜炎鉴别
1.老年性子宫内膜炎
常易诊断为内膜癌或宫颈癌,必须进行诊断性刮宫才能排除。一般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很少单纯出血。
2.内膜癌
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病,是处于乳房、直肠、肺癌后的第四位最常见的妇女恶性病。阴道壁正常,排液来自宫颈管内。
3.宫颈癌
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患病率。初期没有任何症状,后期可出现异常阴道流血。
4.急性子宫体炎
与急性子宫内膜炎临床表现相同,只是前者治疗时疗程较长。
急性子宫体炎有发热、下腹痛、腰骶酸痛、下坠及白带增多。
病理所见前者炎症侵犯子宫体;后者炎症则侵及子宫内膜。
疾病检查:
1.窥器检查
应尽量采取宫腔排液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同时涂片检菌,供作用药的参考。窥器检查可见子宫口有大量脓性或污秽血性臭味分泌物外溢。双合诊时子宫颈举痛。宫体因充血水肿而胀大,柔软,压痛明显。
2.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白细胞计数增多。
3.诊断性刮宫
可明确发病原因及排除恶性病变。术前应控制炎症三天,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术中操作应轻柔,因感染的宫壁脆弱,易致子宫穿孔。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其内膜菲薄,刮取时更应注意。流产后子宫内膜炎可能残留胚胎组织,应仔细全面刮取,往往可同时起到治疗作用。
4.病理检查
可明确病因。
疾病就诊: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
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
3、有无恶臭、下腹痛等伴随症状?
4、是否有不洁性交史?
5、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6、治疗情况如何?
7、有无药物过敏史?
疾病治疗:
子宫内膜炎一般治疗
一、子宫内膜炎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可应用已烯雌酚0.25~0.5mg,每日口服1次,连服1~2周,并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治疗5~7天。同时针对老年性阴道炎进行治疗(见老年性阴道炎)。
2.物理治疗
中、重度患者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物理治疗,但物理治疗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很大的副作用,容易导致阴道壁神经不敏感,性生活无快感,而且容易导致不孕,因此未育女性不可采用此疗法。
3.手术治疗
重度患者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下,可选择是否采用子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不到万不得已,不推荐使用手术治疗。
1)并发宫腔积脓者
应立即扩张颈管,引流脓液。术后置橡皮引流管于颈管至无脓液流出为止,同时应用上述药物治疗。为了排除癌肿,排脓后可轻轻搔刮颈管及宫腔,所取组织送病理检查。
2)癌肿
如确诊为癌肿则按癌肿处理。脓液应送细菌培养及药敏,为选用抗生素的参考。
3)非癌肿性宫腔积脓
可行宫腔灌洗,消毒药液如1∶5000过锰酸钾溶液或碘酒溶液(3%碘酒溶于生理盐水中,酒精含量应低于50%),灌洗时压力要低,速度缓慢。如无双腔子宫灌洗管,可将导尿管插入宫腔,用100ml注射器将药液注入。一次灌洗液量根据积脓多少而定,一般30~50ml,须使灌洗液流尽后再第二次注入药液,如此反复多次,待流出液较清为止,然后放置橡皮管引流。如此每日进行一回。
子宫内膜炎辨证论治
二、子宫内膜炎中医偏方
1.中成药
1)三妙丸
清热祛湿止带。用于湿热稽留型。水丸,15粒重1g。口服,每次6g,每日3次。
2)妇科止带片
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稽留型。片剂,每片0.25g。口服,每次5片,每日2次。
3)妇科干金片
益气养血,清热除湿。用于气血失调,湿热稽留型。片剂,每片重0.32g,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4)妇科通经丸
活血化瘀,解郁止痛。用于气滞血癌型。蜡丸,每10粒重1g。口服, 每次5~10粒,每日1~2次。
5)血府逐瘀丸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血癌型。蜜丸,每丸重9g。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2次。
6)化癥回生丹
活血祛波,理气散寒。用于瘀血内阻型。蜜丸,每丸重6g。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2次。
7)六味地黄丸
功能滋阴补肾。用于肝肾阴虚型。水丸,每袋250g,或每瓶120g;蜜丸,每丸9g。口服,每次6~9g,每日2次。
8)左归丸
功能补益肾阴。用于阴虚火旺型。水丸,每30粒重3g。口服,每次9g,每日2~3次。
2.偏方
1)湿热内阻型
治以清热利湿兼活血化瘀。方用四妙丸(《成方便读》)合桃仁红花煎(《素庵医案》)加减。
A.处方
黄柏10克 生薏仁20克 苍术10克牛膝1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赤芍10克当归12克 川芎10克 败酱草12克 红藤12克 生甘草10克
B.若月经淋漓不断,色红
可加益母草10克,茜草15克,侧柏叶12克活血化瘀,凉血止血;带下量多色黄者,加车前子(包煎)20克,泽泻15克以清利湿热。
2)阴虚内热型
治以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A.处方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生地10克 山药10克 山萸肉10克 丹皮10克 泽泻10克 茯苓12克 女贞子12克 旱莲草10克
B.若白带色黄臭秽
则加败酱草12克,生苡仁15克,车前子15克以清热利湿止带;若心烦急躁,则加炒山栀12克,郁金10克,柴胡10克以疏肝理气并清热。
3)瘀血阻滞型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A.处方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桃仁10克 红花6克 赤芍12克 柴胡10克 川牛膝12克 枳壳10克 生地12克
B.若小腹疼痛明显
加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香附10克以活血行气止痛。
疾病护理:
子宫内膜炎一般护理
子宫内膜炎护理
1.提高抵御力
女性患者应该要积极节制原病发,注意提高自身的抵御力,注意观察身体其他部位变化,避免诱发感染。
2.适量的运动
产后要注意减少盆腔瘀血、避免子宫后倒,应该做适量的运动,如膝胸卧位。产后还应该要注意休息,干重活,使腹压增加,子宫就会从正常位置沿着阴道向下移位,诱发疾病加重。
3.不可纵欲乱性
女性患者不可纵欲乱性,性生活不洁导致病原体可经阴道进入子宫腔内,引起子宫内膜感染,是造成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患者还要注意避孕,频繁堕胎会造成疾病加重。
4.注意个人卫生
女性应该要加以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细菌感染,导致疾病加重,患者的内裤,用过的浴盆、毛巾等利用热水煮沸消毒。要注意私处卫生,要勤换内裤,应该选择宽松的棉品的内裤。
疾病饮食:
子宫内膜炎饮食原则
子宫内膜炎食疗方
(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处方①
生地黄鸡(《饮膳正要》):生地黄250克 乌鸡1只 饴糖150克
将鸡去毛,肠肚洗净,细切,地黄与糖相混匀,纳鸡腹中,隔水蒸熟,不用盐醋等调料。本方具有滋阴清热之功。
2.处方②
槐花苡米粥(《粥谱》):槐花10克苡米30克 冬瓜仁20克 大米适量
3.处方③
将槐花、冬瓜仁同煎成汤,去渣,放入苡米及大米同煮成粥服食。本方具有益气祛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