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炎,肠毒性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肠毒性大肠杆菌感染)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简介: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是由肠毒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TEC是近来人类霍乱样病人大便中新发现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及旅游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轮状病毒。在孟加拉国,ETEC所致腹泻占全部腹泻的30%~60%,形成区域性流行。1982年国内首次发现本病。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阿莫西林颗粒,甲砜霉素肠溶片,小儿复方磺胺甲噁唑片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潜伏期:较短一般为数小时至1

  二、症状:

  表现为分泌性腹泻,为水样便。伴有腹部痉挛、恶心、呕吐、寒战、头痛、肌痛,很少发热,病程4~7天。病情轻重不等,可以仅有轻微腹泻,也可呈重症霍乱样,重度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成人常感染产ST和LT的菌株,小儿以单产ST的菌株多见,故成人腹泻较重,持续时间长。302医院收治1例成人ETEC肠炎患者,每天水样便多达9000ml,病程长达38天。

  根据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可提出拟诊。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ETEC定居于小肠表面,不损坏也不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通过产生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常见的血清型有10余种,如O6、O8、O15、O25、O27、O42、O63、O87、O148、O159等。

  二、发病机制

  肠毒素分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2种。1株大肠埃希杆菌可同时产生LT和ST,也可只产生1种。LT是一种蛋白质,由1个A亚单位和5个B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85000,60℃ 10min即可灭活。其抗原性和毒性与霍乱毒素相似,引起腹泻的机制也与霍乱毒素相同,刺激细胞环磷酸腺苷(cAMP)增多,引起小肠持续过度分泌而腹泻。ST是一种低分子量(5000)多肽半抗原,100℃ 30min活性仍不丧失,有STa和STb两个亚型,与肠上皮细胞膜上的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刺激细胞环磷酸鸟苷(cGMP)增多,使小肠短期过度分泌引起腹泻。由LT与ST所致之分泌性液体相同,近似于等渗,碳酸氢根浓度为血浆的两倍左右,钾离子为血浆的5~6倍。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一、预防

    1.预防肠毒性大肠埃希菌感染,须有良好的社会卫生环境及充分清洁的水源。在流行地区不饮用未煮开的水,不吃生冷和连皮水果,不吃煎烤未熟的肉类。不主张预防性服用抗菌药物。提倡母乳喂养到6-12个月;托儿机构工作人员勤洗手。

    2.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主要应与霍乱进行鉴别,其次需要鉴别的尚有病毒性肠炎,沙门菌肠炎等。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确诊必须大便培养大肠埃希杆菌并检测ST、LT阳性。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一般治疗

  一、治疗

  

本病有自限性倾向,轻者可不用抗生素治疗,重者应用多西环素治疗,可缩短排菌时间。主要选用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诺氟沙星合用十六角蒙脱石或小檗碱。剂量同EPEC之治疗。本病治疗重点是纠正脱水酸中毒和低血钾,轻症可用ORS液,重者需要静脉补液,首选“5∶4∶1”液,即每1000ml液体加氯化钠5g、碳酸氢钠4g、氯化钾1g。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一般护理

  ETEC肠炎预后良好,重者有如霍乱样,中重度脱水,酸中毒,甚至死亡。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肠毒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