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平滑肌瘤简介:结肠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colon)非常少见,国外1966年以前报道有37例,国内至1983年报道2例,以后间断有个案报道。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肠
- 无传染性
- 90%
- 所有人群
- 肚子疼,腹部肿块,大便习惯改变
- 消化道出血,肠梗阻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胃肠外科,肿瘤科
- 手术治疗
- 1-3月
- 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 常见药品
- 注射用雷替曲塞,阿魏化痞膏,栓塞颗粒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结肠平滑肌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
1.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大便习惯改变、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及肠梗阻。一般来说,结肠平滑肌瘤常无特异性症状,消化道出血常为间断小量出血,持续时间不等,偶有大出血致休克者,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肿块受压或由于肿瘤供血不足中心部位缺血坏死及表面溃疡形成所致。腹痛为较常见的症状,常在出血前或肿块发现前即已出现,肿块小于3cm时腹痛症状少见,多数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确切,可能因瘤体牵拉、压迫邻近组织或部分肠梗阻引起。
二、诊断:
结肠平滑肌瘤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常发生误诊。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疾病病因:
结肠平滑肌瘤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一般认为胚原性、慢性刺激和粪便中甲基胆蒽浓度过高。
二、发病机制:
1.结肠平滑肌瘤发生于肠壁的肌层或黏膜肌层,个别来源于血管肌层,肿瘤多为单发,直径可小至1cm,大至10cm以上,按肿瘤生长方式可分为肠腔内、肠腔外、肠壁内及向腔内腔外同时发展,其中以向腔内生长者居多。Starr等报道浆膜下型65.8%,壁间型15.8%,腔内外型10.5%,黏膜下型7.9%。瘤体可为球形、半球形、部分呈分叶状,周边清楚,无包膜。
疾病预防:
结肠平滑肌瘤预防
一、预防:
1.结肠平滑肌瘤发生于肠壁的肌层或黏膜肌层,个别来源于血管肌层肿瘤多为单发,结肠平滑肌瘤少见预后比发生在十二指肠与直肠好。可以多吃营养丰富、好吸收、好消化的食物,口味清淡、少食多餐、多吃新鲜蔬菜瓜果、蘑菇类食物。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疾病鉴别:
结肠平滑肌瘤鉴别诊断
结肠平滑肌瘤需要与结肠腺瘤、脂肪瘤、结肠癌及肠外肿块相鉴别。此外尚需与阑尾脓肿或囊肿鉴别。
疾病检查:
结肠平滑肌瘤检查
一、检查:
结肠镜活检对黏膜下型的平滑肌瘤诊断有一定的可靠性,但对其他类型的病例诊断无太多帮助。
1.X线特征:
1)壁间型常因肿瘤较小而不产生X线征象。
2)黏膜下型呈肠腔内边缘整齐的圆形充盈缺损,黏膜皱襞因肿瘤向上提拉而变薄,有时充盈缺损出现典型的“脐样中心”的溃疡或深入充盈缺损的窦道。
3)浆膜下型很小时可无X线征象,较大时可出现肠外软组织肿块影。
4)腔内外型可造成腔内充盈缺损和腔外压迫的双重征象。
2.超声波及CT检查:
有助于了解肿块的位置、大小与肠壁的关系及有无囊性变,因而对肿物是炎症性或肿瘤性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结肠平滑肌瘤一般治疗
结肠平滑肌瘤西医治疗
一、治疗:
1.一般采用局部手术切除,效果较好。
二、预后:
1.结肠平滑肌瘤少见,预后比发生在十二指肠与直肠好。
疾病护理:
结肠平滑肌瘤一般护理
结肠平滑肌瘤护理
结肠平滑肌瘤出院后腹壁的切口需维持干燥,一周后再沐浴(禁盆浴),因出院时缝线刚拆除,针眼还未完全愈合,况且切口的痂尚未脱落,因此不宜沐浴。当然全身皮肤仍需维持清洁以擦澡为宜,每晚或便后洗会阴。自已喜爱的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矿物质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以维持大便通畅,因便秘易使阴道残端缝合处变薄,破裂出血的危害。
疾病饮食:
结肠平滑肌瘤饮食原则
结肠平滑肌瘤饮食保健
一、饮食保健:
1.宜吃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
2.宜吃具有抗炎作用的食物。
3.宜吃具有杀菌作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