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

(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简介:脊髓前动脉综合征(anterior spinal arteria syndrome)又称Beck综合征、Davison综合征、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征等。本病征临床特点为脊髓前动脉分布区域受累,引起肢体瘫痪、痛觉、温觉障碍、直肠膀胱括约肌障碍。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地塞米松片,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曲克芦丁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症状诊断

一、症状

  发病多急骤,常常数小时至数天内症状发展至高峰。此病常有根性疼痛或麻木,提示病变的上界。常见的病变区域多在颈或胸脊髓。其次位于腰段,位于延髓者较少见。

  1.颈段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根痛位于颈部或肩部。若位于颈膨大则根痛在上肢,继而出现手肌萎缩。脊髓受损后出现四肢瘫痪,初呈弛缓性的“脊髓休克”,以后渐渐为痉挛性瘫痪。早期以大小便功能障碍及感觉分离为特征性变化,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而震动觉和位置觉存在。侧支循环建立后,感觉障碍很快得到改善。根痛在瘫痪出现后数天至数周仍不消失。

  2.胸髓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初有肋间区疼痛,后有相应节段肌肉瘫痪,肋间肌萎缩等,临床上不易查出。弛缓性截瘫出现迅速,一般历时3~7周后转为痉挛性截瘫。常有一明确的痛、温及触觉缺失平面,提示损害的脊髓上界,常缺乏感觉分离现象。

  3.腰段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 引起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感觉缺失,感觉缺失区有皮肤营养障碍,此时无病理反射,多呈尿失禁。

  颈、胸及腰脊髓脊前动脉闭塞,一般不出现位置觉障碍,震动觉可呈轻度损害。这是由于在脊髓内,震动觉的传导纤维,有一部分位于脊髓侧索的原因。两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有时并不对称,即两侧损害的程度和平面可不一致。几乎所有患者皆出现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接近脊髓前动脉自椎动脉起始处如有血栓形成,可累及延髓腹侧。此时延髓的锥体,内侧丘系及舌下神经受损,出现舌肌萎缩,四肢瘫痪或偏瘫,以及一侧或双侧病损以下痛、温、触及位置觉皆消失的症状。

  本病腰椎穿刺椎管无梗阻,细胞数正常,有时蛋白含量轻度增加。MRI表现:急性期脊髓增粗,肿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发病1~3周病灶明显强化,慢性期可表现为脊髓萎缩。

二、诊断

  一般依据病史特点,起病急骤,呈横贯性脊髓损害,往往不累及位置觉,椎管无阻塞,不难确诊。

  但本病原因常不易肯定。青年患者多考虑与感染或外伤有关。老年者可能与脊髓动脉粥样化有关。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在年轻患者多与感染有关,病毒和细菌毒素引起管壁损害,进一步引起血栓。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血管畸形,结节性动脉周围炎,以及梅毒感染皆可并发本病。老年患者多因脊髓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由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性血管炎或胆固醇栓子所引起的脊髓前动脉闭塞较少见。颈椎间盘脱出症和颈椎过伸也可并发本病。

  二、发病机制

  1、脊髓前动脉供给脊髓腹侧2/3区域的血运,当血管闭塞后,引起脊髓腹侧和外侧索的损害。

  2、病理改变:肉眼可见脊髓腹侧及侧面软化皱缩及色泽变淡。脊髓部分区域早期充血水肿,可累及一个或数个节段,在同一患者,每节段损害的软化区域大小并不一致,这是由于每个节段的侧支循环不同以及局部血管解剖的不同所致。软化区域呈典型的梗死性改变。

  镜下可见脊髓软化灶中心部坏死,周围有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变性,髓鞘脱失,格子细胞形成。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预防

主要是预防感染及动脉硬化等原发病。初期尤应注意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及膀胱炎等并发症。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鉴别诊断

一、鉴别

  有些患者除注意脑脊液改变外,应注意有否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及梅毒等病。应须与下述疾病鉴别:

  1.急性感染性脊髓炎 本病多见于青年成人。病前可有发热等感染史。多为完全的脊髓横贯性损害,有时也可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病初脑脊液常有轻度白细胞增加。

  2.脊髓出血性疾病 脊髓内出血多有外伤史,特点是起病突然,刚起病时伴有剧烈背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出现严重的脊髓横贯性损害的症状。大量出血可穿破软脊膜而使脑脊液检查呈血性。脊椎影像学检查有外伤性脊椎脱位等改变,更有利于确诊。若由于血液病或脊髓血管畸形引起的脊髓内出血,则需进行血液学或脊髓造影来明确诊断。硬膜外、硬膜下出血均可骤然出现剧烈的背痛、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失等横贯性脊髓损害表现。硬膜下血肿比硬膜外血肿少见得多。脊髓蛛网膜下隙出血表现急骤的颈背痛、脑膜刺激征和截瘫等。此类疾病可借MRI确诊。

  3.脊髓转移癌 本病导致截瘫也很迅速,但其疼痛多严重而广泛。腰椎穿刺椎管有梗阻,脑脊液蛋白含量明显增高甚至变黄。确诊本病可借影像学检查并应找出原发病灶。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检查

一、检查

  1.脑脊液检查 本病腰椎穿刺椎管一般无梗阻, CSF外观无色透明或黄色,细胞数正常,有时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加,细胞数多正常。

  2.其他选择性的检查项目包括 血电解质、血糖、尿素氮、癌胚抗原检查。

  MRI表现:急性期脊髓增粗,肿胀,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发病1~3周病灶明显强化,慢性期可表现为脊髓萎缩。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一般治疗

 1.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西医治疗

  一、治疗

  治疗上根据病因不同,措施可不全相同。

  若与炎症有关可采用抗生素或抗病毒制剂。激素如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氢化考地松)有改善炎症,减少水肿及保护神经细胞组织的作用。

  改善循环的药物及促神经代谢药物等皆可应用。

  另外应注意对褥疮、坠积性肺炎及膀胱炎等并发症的早期预防与治疗。

  二、预后

  一般情况下,年轻的患者、“脊髓休克”症状不严重者,预后较好,如在及时和积极治疗下,可历时数周至数月逐渐恢复。如果脊髓侧支循环吻合不良,脊髓梗死严重者则易致残。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辨证论治

  2.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中医治疗

中药一般按痿症治疗。初期采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法。慢性期患者一般以补肝肾为主。针刺和穴位封闭,按摩,适当运动都有助于病情恢复。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一般护理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饮食原则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饮食保健

患者饮食要注意清淡,避免辛辣食物。可以适当吃些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如各种蔬菜、水果、干果、豆制品、瘦肉、鱼等。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