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健康网 >疾病百科 > 疾病症状 > 鄂木斯克出血热

鄂木斯克出血热

鄂木斯克出血热简介:鄂木斯克出血热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此病毒有嗜神经特征,能在多种类型细胞培养如Hela细胞鸡胚细胞、地鼠肾细胞及猴肾细胞中产生病变。其特征为:病毒性抗原、自然疫源性、出血症状和良性经过。病人突然起病,发热,头痛,背部及四肢疼痛,呕吐和腹泻,假性脑膜炎,腭部黏膜疹1941~1943年曾发现本病,1944~1945年在前苏联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北部农村首次报告本病,1945年和1946年两次鄂木斯克出血热暴发,分别发病200余人和600余人。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常见药品
  • 鞣酸苦参碱胶囊,小儿腹泻贴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疾病症状:

  一、症状

  1、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10天。

  2、本病特征是皮肤充血和黏膜充血。

  3、此病一般起病比较突然,并且伴随有四肢疼痛,呕吐和腹泻,发热、头痛,还可能发生鼻、肠、肺和子宫出血。

  4、患有此病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第二次发热,而且病情要第一次严重得多,一般在发病后的10~15天内出现。脑膜症状、肺炎和肾病也可能伴随着第二次发热而发生。

  二、诊断

  一般是取病人一病周内的血液、脑脊液,接种于豚鼠、小白鼠脑内或鸡胚进行病毒分离或者是取双份血清作补体结合或中和试验,呈4倍以上升高者。

疾病病因

疾病病因:

  1、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从本质上讲是属于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主要侵犯血管和神经系统。

  2、此病毒可以在急性期从病人血中和纹头蜱中分离到。

  3、皮肤、黏膜和内脏血管均有充血、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组织充血、水肿。

  4、血管张力减退可导致虚脱和休克。

  5、而且脑水肿可能会引起感觉改变。

疾病预防

疾病预防:

  一、预防

  对于本病,目前已经研制出疫苗,但是由于此种减毒活疫苗副作用太大,因此未能在市面上推广;相对有效的预防方法还是灭蜱,还有注意个人保护,如注意个人卫生习惯、远离传染源等。

疾病鉴别

疾病鉴别:

  1、发热初期应与回归热,伤寒、斑寒、钩体病等鉴别。例如伤寒的基本病理特征为持续菌血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累、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小溃疡形成。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表情淡漠、腹部不适、肝脾肿大。

  2、出血期应与流行出血热、流脑等相鉴别。例如典型的“流脑”表现为急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及脑膜刺激症状。

疾病检查

疾病检查:

  1、血常规检查

  (1)急性期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浆细胞增多。

  (2)脑膜受累者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和蛋白可升高。

  2、尿常规检查

  尿中可查见清蛋白及颗粒管型。

  3、病毒分离

  从急性期病人分离病毒和用病毒中和试验检测抗体对诊断有价值。

疾病就诊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疾病治疗:

鄂木斯克出血热一般治疗

  本病暂无特殊疗法。

  一般是以包括纠正低血压、止痛、脱水、和出血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

疾病护理

疾病护理:

鄂木斯克出血热一般护理

  预后:病死率为0.4%~2.5%。

疾病饮食

疾病饮食:

鄂木斯克出血热饮食原则

  一、适宜食物

  宜饮食清淡卫生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