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透析失衡综合征简介:透析失衡综合征(dialysis disequilibrium syndrome)是指人体在血液透析(通常仅指人工肾透析)以后,由于体液容量及化学渗透平衡校正过速,引起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失衡,进而出现的一系列与肾功能衰竭无直接关系的临床症状。又称为平衡失调综合征(disequilibrium syndrome)。

- 别名
- 发病部位
- 传染性
- 治愈率
- 多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并发疾病
- 小儿平衡失调综合征,小儿透析平衡失调综合征,小儿透析失衡综合症
- 血液血管
- 无传染性
- 70%
- 儿童
- 颅内压增高,恶心,昏迷
- 小儿惊厥
- 是否医保
- 挂号科室
- 治疗方法
- 治疗周期
- 治疗费用
- 临床检查
- 无
- 血液科,儿科
- 减慢人工透析速度
- 4-8周
- 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6000元)
- 血液电解质,脑脊液的显微镜检查,颅脑CT
- 常见药品
- 呋塞米注射液,氢氯噻嗪片,血液滤过置换液
- 在线购药
疾病症状:
一、症状:
主要临床特征为血液透析后减轻的症状再次出现。
1、肾衰症状无明显改善。多余毒物已排除,但临床症状并无相应的改善。
2、反跳现象。
人工肾透析后不久或48h后,原已减轻的症状再次出现,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神态混乱、惊厥、昏迷,甚至死亡。
3、可见有病理反射阳性和颅内压增高。由于脑脊液中含量相对偏高,部分病例可出现脑水肿的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可有血钾和尿素氮、肌酐已明显下降。
5、提高患者的血浆渗透压,对本病征治疗有一定效果。可作为治疗性试验。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透析失衡综合征是一个特殊的医源性疾病,主要由于透析后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引起。
二、发病机制
本病征病因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认为透析后引起电解质紊乱而诱发本病征的说法未得到证实。
Gililand等(1963)与Sitprija等(1964)从脑电图和颅内压变化以及动物实验等不同角度,对本病征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认为本病征是一个特殊的医源性疾病。
疾病预防:
一、预防:
早期血液透析是预防失衡综合征的关键。
1、应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诱导透析,对初次透析的患者根据其耐受程度,进行短时间、小剂量、多次透析,防止血浆渗透压急剧下降。
2、透析过程中提高警惕,透析后加强监测。
疾病鉴别:
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在透析后,尚未得到有效纠正相鉴别,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助鉴别。
肾功能衰竭,主要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肾功能衰竭系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简称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证。
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4期:
①肾贮备功能下降,患者无症状。
②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③肾功能失代偿期(氮质血症期),患者有乏力,食欲不振和贫血。
④尿毒症阶段,有尿毒症症状。
疾病检查:
一、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
1、血清电解质。可见血钾和尿素氮、肌酐较透析前已明显下降,但脑脊液中含量尚相对偏高。
2、脑脊液成分检查。
3、心电图、脑CT检查。可见异常。
疾病就诊:
疾病治疗:
小儿透析失衡综合征一般治疗
一、治疗
1、透析速度。在肾衰竭的治疗性透析过程中,若出现反跳现象,应立即减慢人工肾透析速度,特别是多次透析时更宜减慢,但影响透析疗效不易被采纳。
2、对症治疗。
轻症失衡综合征可对症治疗,入呕吐者肌注胃复安,症状轻者可吸氧,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或2.5%氯化钠、白蛋白,缩短透析治疗时间,静脉补充生理盐水或使用镇静剂、止痛剂和糖皮质激素。
症状重者,应减慢透析血流量以降低溶质清除率和PH值改变,出现昏迷、抽搐、应停止透析,静滴20%甘露醇,癫痫样发作,可静脉注射安定10mg。
严格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纠正高血压和电解质紊乱,及时抢救。
3、防止血浆渗透压减低。有人主张加用高张果糖、葡萄糖、或径加入透析液中,以弥补因透析而发生的血浆渗透压减低的反应,但此法易导致高血糖渗透压血症,因而不易掌握。
4、尽可能避免使用低钠透析液,因为容易恶化脑水肿。
二、预后
本病征一般预后良好,如忽视了本病征的发生,又未做积极合理的处理,能招致严重的后果,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
小儿透析失衡综合征辨证论治
中医主要以辩证施治为主,以证用药。可作后期调理。
疾病护理:
小儿透析失衡综合征一般护理
一、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多食水果及高纤维素食物。
4.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疾病饮食:
小儿透析失衡综合征饮食原则
一、食疗方: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